自2005年斷續加入專利業至今,從2008年開始接觸中國大陸專利相關專利事務,2012年對岸由上至下,明確積極發展智財環境,速度之快,
發展之完整性令人驚奇,相較之下,也讓人慨嘆目前國內環境之不足,在創新的領域,原地踏步就是退步;在競爭的領域,發展速度比人慢就是退步。

根據自身實務經驗(設計專利策略指標與專利品質指標的經驗),利用表格形式,試擬出一些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

I. 政府: 跨部門協調權限小單位小政策力道不足
I-1 無跨領域協調的創新思維與行為
II-2 統管跨部門實權高層被動

II. 企業研發: 專利積效過度壓榨,造成研發能量以不適當的形式產出

III. 營運或產品行銷: 不瞭解專利對商業策略上的價值

IV. 管理: 專利價值不明確不重視專利視專利為負資產視專利為耗財

V. 法務: 契約審查&談判與訴訟為主,不熟悉專利工程活動與專利策略分析相關事務

VI. 智權: 注重專利訴訟,忽略或迴避與研發之外其他部門的協調性,企業內部資源整合不易造成管理難度高

VII. 事務所: 為訴訟而訴訟造成企業因訴訟對專利產生偏差印象;不瞭解企業真正需求單純協助申請專利; 站在事務所單贏角度處理企業專利申請事務; 削價競爭; 新進工程師訓練不足或偏窄(集中撰稿訓練)

此外,專利整體環境的問題:

A. 基礎專利知識建立門檻高
B.專利教育訓練層面太窄
C.專利涉及的跨學科領域能力整合難度高(技術與法律的整合性邏輯思維)
D. 現有專利核心價值過於強調訴訟損失
E. 專利部門與研發部門的對立
F. 專利應用層面被低估
G. 專利應用人才不足
H. 專利申請時程過長
I. 專利價值與價格不明確與不穩定
J. 專利與研發及產品間連結性低
K. 專利本質過於偏向研發或法律層面.造成管理者對專利瞭解不足或缺漏或偏頗
L. 專利制度發展遲緩無法滿足企業環境需求,造成專利發展限制
M. 除非遇到訴訟(或競爭對手積極發展專利造成威脅),否則企業管理者對專利敏感度低(非專利之管理層相對被動)
N. 專利策略層面影響複雜,以致一般企業無足夠資源可以運用
O. 專利制度發展趨勢無法預測(訴訟判例可產生重要影響)

很草率的想到的問題,後面打算透過TRIZ結合perception mapping技巧(Darrell Mann大師親傳技巧)提出對應解決方向,先留文,待有閒暇時間再提出解決方向[solution model]...

To be continued...

===============================================================================

原本在bbs上發表的文章,想引發思考,仔細想想可能太過敏銳,還是放到個人板。

專利啟寶庫,鳴鴻失怙主,
啟寶非糊口,待取鳴鴻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