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CN最大的智慧財產權論壇上引起熱列討論的文章,覺得挺有意思,針對這兩個問題,個人有些想法,回覆於後。

 

專利撰寫前何必專利檢索?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中以專利為主IP職務可以由人員、組織與業務能力範圍這三點粗分。

 

1. 人員類別:IP企業職務根據我的經驗與見識過的產業類型與規模及企業創新發展時期的不同,IP企業職務人員可以歸納出行政人員、法務專員、智權專員、研發工程師兼任、專利工程師、資深專利工程師、研發工程師兼任、專利經理人(含專利專案經理)、專利代理人與律師等。若再依歸屬部門與職務能力及範圍來劃分,其中智權人員又可略分為兩類、專利工程師可略分為五類(含資深專利工程師),專利經理人可再分出專利專案經理(非管理職)

2. 組織類別:上述人員歸屬的組織又可粗分成五類,即行政部門、法務部門、法務下智權部門、研發下智權部門、獨立智權部門。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利策略為專利管理的核心,專利布局反應專利策略,透過計劃性的專利申請方式(專利申請計劃)達成。簡言之,專利布局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專利申請作業。

實務上,專利布局反應專利策略,考量專利布局幾乎是考量專利策略,故需要考量因子挺多,很不容易講的完整。具體舉例來說,專利布局考量因子包括技術因子(技術占位,技術特徵,技術強度,技術必要性,技術迴避,技術反向工程,技術複雜度,技術生命週期等),法律(訴訟或授權),產品(技術特徵對應產品的用途與價值,產品生命週期,產品市場,競爭對手市場,競爭對手資源(產品上中下游製造中心,供應商或零售商所在,競爭對手布局重點與漏洞),財務能力(研發投資成本,專利投資成本),價值(技術價值,專利價值,產品及市場價值),資源(人力配置,時間限制,技術人員或專利人員的能力等)等等。

理論上專利布局可以分兩大類:攻擊型布局與防禦型布局,即利用專利權排除與權利範圍的技術特徵完全相同或落入均等範圍的產品或技術,攻擊型與防禦型的差異會出現於專利布局的手法、專利申請手法(例如積極運用US PA,CA,CIP或DA)以及權利範圍布局設計(Claim類型,Claim項數,Claim獨立項數等等)。這些都可以透過建立完整的專利評估手段進行專利管理上的操作。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去曾在US財富前200大的美商企業待過,負責執行亞洲集團專利相關事務,由於前老闆之一(IP general counsel)有17+經驗,他前12年是待在motorola ip部門。

由於老闆經驗豐富,因此管理策略上我都是做些執行工作(學到不少東西),以及與研發部門合作開發技術(包括運用TRIZ進行專利迴避設計[patent circumvention])並推廣TRIZ

我的方法主要是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新能力是專利管理的油料。

自從1998年 Samsung導入TRIZ, 在2003年以後,在US專利申請量開始攀升,時至這兩年(2012)追過台企成為僅次於IBM的專利巨獸。據聞每日美專申請量最高已超過350件以上。

據悉,Samsung的專利策略是以申請數量為主,就策略表象上來看是構築龐大的專利資訊牆,建立宏偉的專利城堡。

在US訴訟上,在Apple的提成分紅影響下,加上蘋果十多年前就很注重知識產權這一塊,因此企業智權/專利人才的養成也較Samsung來得早。Samsung吃過虧後(就我觀察推測應該是在discovery過程中發現不少蘋果在IP上的操作手法),才開始學美企如何將IP業務(特別是專利業務)這一塊導入並落實在工程研發活動中。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IP(知識產權)業務量與IP貢獻決定企業的IP規模。

業務量是企業內部因子,由研發規模、製造工程規模與產品規模決定。

貢獻是除了內部因子決定外,也受競爭對手與產品市場區域及規模所影響。

整合業務量與貢獻度最後考量財務資源配置與企業競爭策略,最後決定IP規模。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