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挖掘

專利挖掘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專利工程人員,一個是研發人員角度。
專利人員的方式是建構專利資訊分析建構專利技術地圖。
而研發人員的角度是以技術開發藍圖為主,緊盯研發各團隊的技術開發專案計劃狀態,當每個技術開發專案狀態預到阻礙時,就是挖掘專利的契機。

一般產品部門會比我們對研發開發專案計劃盯的更緊,通常只要與產品部門負責人保持連絡溝通渠道,畢竟技術的價值在產品的應用,
掌握產品開發進度,自然就能掌握技術開發狀態,因為當遇到技術開發上的問題時,產品負責人或研發專案負責人通常是最急的那一個。

 

價值導向的利布局的考量因子

1.        專利維權中專利的有效性與有效的範圍,屬於專利價值風險之一。應用上是訴訟風險,但本質上與專利撰寫能力與品質有關。有機會可以開個專利價值(專利品質)的帖子,可以分享一些資料與看法。

2.        產品與技術開發的組合方式,通常進行技術開發到能應用至產品上,很少遇得上一次就成功,通常是會透過執行多次的專案開發計劃後,找到最佳技術方案,最後才體現到產品上,但其他未體現的技術方案不代表未來用不到,因此只要與產品應用方案有關的技術方案,通常會一起打包申請。

3.        承訴訟風險,主要是與專利撰寫品質及撰寫能力有關。
審查規則與無效規則是一體兩面,關鍵在於專利標的的判斷、專利說明書的解說程度與新穎性及創造性的技術特徵布局技巧。侵權判定就與文字邏輯能力的培養有關,主要在於文字應用上下位階的流暢度,這與語意分析能力有關,但可以透過專利分析的訓練提升。

4.        企業研發藍圖。智財策略整合企業競爭策略(產品(市場)、研發(技術)、行銷(授權))。專利策略指標就是一種很好的參考依據。

5.        企業競爭手段,與競爭策略有關。知己知彼。平時進行專利資訊收集與競爭對手專利swot分析就是關鍵。

6.        專利的遠見。Apple 專利維權成功獲得賠償金的案子中,有很多是10年前申請的專利。
一般要能夠體現專利價值通常會根據產業產品的循環趨勢決定與競爭同業之間的落差決定,根據Darrell Mann分析數百萬篇的資料,手機業的產品技術應用創新週期大約在1.5年。因此對手將此專利技術應用至產品上,市場競爭對手透過產品模仿技術,加上一般技術開發案至產品應用快則1年,慢則5年以上的,例如碳纖機殼開發,最後再加上技術原型與市場產品在製程上的調整(fine tune),根據我的經驗,由專利申請到專利維權最短至少需要3.5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