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 vs 3D Patent Landscape (TRIZ & 3D專利佈局)

累積相當大量的技術資料後,


TRIZ 專家們開始從發明專利發現一些令人感到值得觀察的現象,

其中如:專利發明的等級與技術系統在不同產品開發時期似乎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

而這些特徵經過分析後被確認並區分成八大類別─

技術系統演進法則 (Laws of Technology System Evolution)。



這八個系統演進法則主要為:



1. 系統完整性法則:

系統發展具有一完整性,即

一完整系統具有能源供應元件、傳送元件、控制原件與工作元件。



2. 縮短系統能量傳遞路徑法則:

在完整性的基礎下,系統會朝縮短能量傳遞路逕的方式演進。



3. 系統參數同步化法則:

為避免系統參數間因不協調而產生的問題,避免系統弱化而遭淘汰。



4. 增加系統理想性法則:

所有的系統發展幾乎都朝向理想化(完美)的方向前進,

在此理想化(完美)的系統定義包括有為零能源損耗、零成本、零體積,

實際上這種完美的系統依現在的知識理論看不出有達成的可能性存在,

在實務上評估系統理想化的程度但仍然有蹟可循,不同的TRIZ學派有不

同的評估方式,在此介紹其中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即:



Ideality = ( Sigma Funcitons / Sigma Cost)



5. 子系統(Sub-System)非均等演進法則:

在較為複雜的系統中,這種演進趨勢則較明顯。

在複雜系統中的元件(次系統)為符合某些特定功能使系統生存,

而使系統元件間演進速度出現差異,這樣的差異產生不均等的演化。



6. 轉換至超系統(Super-System)法則:

有用的系統為了更有用,更強大而出現的系統存在樣態。

這一項有數種不同的辨識方法,

一種是同系統與同系統結合,

一種是同系統與異系統結合,

一種是系統融入其使用環境(Super-System), 等等。



7. 由巨(Marco-)系統轉換至微(Mirco-)系統法則:

透過改變系統元件的物理特性或是作用方式使系統朝向微系統方向發展。





8. 提升系統控制性(適應性)法則:

系統朝向改變相互作用方式的動態模式演進,如強化系統控制方式(自我控制),

系統變得更具有彈性(flexibility)以強化其存在模式。



在不同的 TRIZ 學派中會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與辨識方法,

基本上都會以這八大法則為基礎。





TRIZ學 除了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指引方案外,

經由大量技術資料的實證分析後,

也可以提供明確(辨認指標未在此說明)而有用的趨勢分析,

作業企業在研訂產品研發策略時的有效參考指引。



一般而言,企業在進行專利佈局時,不能不先參考專利地圖(Patent Landscape),

專利地圖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專利技術地圖(Technology Landscape),

即透過分析專利資訊中的技術特徵所建構出的二維資訊矩陣,

主要可分為"技術-功效"或"功效-元件"分別為 X-Y 軸所組成。



一種是專利管理地圖,

我個人偏號稱此類為專利市場資訊地圖(Market Information Landscape),

其即包括競爭對手資料、時間資料、區域(國家)、IPC分類、發明人

等等因子量化所建構之二維資訊圖表。





有效使用專利地圖可簡化現有資訊,

瞭解自身與競爭對手的過去發展趨勢 (早期公開制度,延遲18個月),

並鎖定模糊區域進行攻防佈局(結合應用S-W-O-T)。



[3D Landscape]



將TRIZ學中的技術系統演進趨勢結合專利技術地圖,

使二維資訊矩陣加上時間軸成為立體專利技術地圖,

此一3D專利地圖提供未來技術系統發展的可能樣態,

不但彌補因專利早期公開制度造成專利資訊晚一年半取得的問題,

更可及早辨認出發展趨勢以即早因應未來競爭版圖,

使企業資源分配趨向最佳化,以爭取更未來有利的發展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