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創新能力的一個指標是研發資源投入,而研發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等細項。研發人力投入,會成為衡量資源效益的主要關鍵,單位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研發人力的投入與研發產出就會成為關注的重點。

 

 

    實務上研發的產出不容易衡量,我自己就曾經待過研發部門,一個課(10人規模)的研發經費一年超過六百萬台幣,合作的對象包括IBM, INTEL, XYLINX, AMD等國際大廠,像是某i公司的覆晶計劃就玩了四年進度緩慢,某x公司的8000 i/o晶片計劃也玩了兩年後宣告失敗收場,對真正在搞研發的人來說,失敗的經驗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收獲,透過分析研究失敗的過程經驗參數可以作為下次或其他相關計劃或相同製程計劃的改善參考,這種價值是不容易估的。由於高端技術競爭相當激烈,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並推動研發人員能夠將研發過程中解決的問題申請專利,有的企業就會以專利申請數量作為研發積效指標。

    知識經濟競爭全球化、市場化,因此將技術成果申請專利,已成企業風潮,除了可保護技術,更可作為宣傳企業知識競爭力的量化數據。甚至一般在技術授權時,多半都會希望授權方能附上專利證書作為安心的不侵權憑證,甚至若為專屬被授權人,更可作為排除其他競爭對手的利器,一舉數得。

    產品市場導向的技術,其研發投入資源應與產出成正比,既然有產出,那麼將產出的技術轉作為專利申請標的(subject matter)就是很普通的想法,因此專利申請量也會成長,既然專利數量提升,為了提升並維持企業競爭力,注意專利管理品質自然是順水推舟的做法,越注意專利管理品質的企業通常專利人員分工也越細膩,那麼對專利人員的需求提升也不會到意外。

    在上述的粗糙邏輯下,研發人員與專利人員比例就是一種衡量同產業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潛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